布袋戲在我家裡確實是一個兩代人的橋樑。唸研究所那時候,我大概一兩個月都會回家一次,開始工作後也是如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回家都會帶著布袋戲的光碟,因為老爸也要看。
跟老爸同業,通常都在聊電機電子工程,研究所那時候對於將來就業的想法有分歧,因此常常打電話吵架,有一次過年連假回家在看布袋戲,老爸也一起看。
「欸爸,你剛剛明明睡著了,武戲才醒來,你知道在演什麼嗎?」
「啊不就有個幽靈馬車?」
「幽靈馬車吼,我高中的時候就有了啦。」然後他開始講他那個時代的布袋戲,黑白郎君、藏鏡人、怪老子、劉三、史豔文、苦海女神龍。這時我才發現,他不是不看新劇的文戲,他是本來就不太看文戲。
大概從那時候開始我們聊天的話題才不會都只是在爭論工程的想法或是在吵就業的想法,我們更多時候在聊布袋戲。
- May 06 Wed 2020 22:53
兩代人的溝通橋樑
- May 06 Wed 2020 22:33
布袋戲與人生
最一開始接觸布袋戲是我高中的時候,高中學姐在布袋戲研究社,不過當時沒入坑,當時只知道自己不喜歡看篇幅很大的作品。再來就是大學的時候,很愛看日本動畫,然後東離劍遊記出現了之後,對裡面的武術理論竟然有共鳴,而且從此體會到看戲偶非常有趣,這些木偶的機關、道具、場景,對我而言除了看劇情以外,在美術方面也有相當大的視覺享受。還有,東離裡面最喜歡的是對於求道這個歷程的心態描寫,東離又透過很多樣化的角色描述每個類型的武人對武道的想法,其實練武跟專業有些共同點,就是不斷努力不斷失望又振作,然後在人生的每個角落尋找著突破,我後來把這個心態通稱為求道,用來形容人對自己能力不斷精進的執著 。
- May 06 Wed 2020 22:32
2D影像轉3D相關論文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04/27/google-berkeley-360-3d-photos/
2D轉3D影像處理論文,做存檔
- May 06 Wed 2020 22:26
SpaceX的星鏈計畫
http://technews.tw/2020/04/27/spacex-to-offer-starlink-public-beta-in-six-months-musk-says/
SpaceX的史達林⋯不是啦我是說星鏈計劃Starlink
- Apr 02 Thu 2020 21:57
Linux time report parser
Linux time command會計算process執行時間,並輸出下列格式的程式執行資訊
real %e
user %U
sys %S
%e, %U, %S會以分鐘+時間的方式輸出
- Mar 29 Sun 2020 04:46
數碼暴龍
最近看到金甲龍獸圖片,發現是不錯的3D建模練習題目。
數碼系列作品我只有追到一二三四代而以,金甲龍獸是第二代的,印象中最大戰績就是打敗奇美拉獸,之後似乎沒有我想得起來的劇情。
像這種目測需要用兩個軟體分別建立盔甲跟生物體再組合的模型,不知道我的電腦能不能吃得下資源。
我之前也蠻喜歡加魯魯這個體系的數碼寶貝,狼系列我都蠻喜歡的果然是喜歡狼。
- Mar 29 Sun 2020 04:26
君子之德風
我蠻喜歡「風」這個元素。
論語顏淵篇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段話在國文課本有個很八股的解讀方式就是,為政者要以德服人,自己有德行、被統治者就會有一定的素養。
不過這就是我一直不贊成孔孟繼續列考題的其中一個原因啦,我覺得這個反而讓大家覺得論孟的解讀是有標準答案的,但事實上並不是、也不應該把對哲學思想的解讀方式當作國文這個科目可以拿幾分的標準。扯遠了。
那麼我對君子之德風的想法是什麼?我的感想是一個團體裡面帶領團體的人的想法對團隊會造成影響,但並不是道德標準的層面,而是這個團隊運作處理事情的方式。有點像是我之前很喜歡的某個TED影片提到過的、作為一種團隊氣氛的影響。
不過風對於影響力這樣的概念,在西方剛好也有個很知名的元素就是北風與太陽。
在這裡風好像被當做了是一種「強行把價值觀加諸於別人身上」的概念。諷刺的就是,把論語的解讀設定標準答案,似乎恰好是用北風的做法去推廣君子之風這樣的價值觀的感覺,更諷刺的就是至少高中國文課的風氣就是一群實際上是北風的教員把自己當作君子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