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在我家裡確實是一個兩代人的橋樑。唸研究所那時候,我大概一兩個月都會回家一次,開始工作後也是如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回家都會帶著布袋戲的光碟,因為老爸也要看。
跟老爸同業,通常都在聊電機電子工程,研究所那時候對於將來就業的想法有分歧,因此常常打電話吵架,有一次過年連假回家在看布袋戲,老爸也一起看。
「欸爸,你剛剛明明睡著了,武戲才醒來,你知道在演什麼嗎?」
「啊不就有個幽靈馬車?」
「幽靈馬車吼,我高中的時候就有了啦。」然後他開始講他那個時代的布袋戲,黑白郎君、藏鏡人、怪老子、劉三、史豔文、苦海女神龍。這時我才發現,他不是不看新劇的文戲,他是本來就不太看文戲。
大概從那時候開始我們聊天的話題才不會都只是在爭論工程的想法或是在吵就業的想法,我們更多時候在聊布袋戲。
我們兩個都算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上面很憨慢的人,大概工程以外的領域都不是我們的舒適圈,對我們來說我們很難講工程以外的事情。在碩論難產的時候,打電話回家還只能聊工程壓力很大。還好當時我每個星期都可以跟他聊那週布袋戲演了什麼,而且還可以問他這句台語口語上怎麼講、那句台語的文讀我有沒有讀對,到最後嘗試用台語跟他講劇情。如果有回家,就會帶光碟回去一起看。
除了開啟了一個比較沒有壓力的共同話題以外,布袋戲裡面常常用不同角色的視點在看同一個故事,尤其是又不少有師徒或父子這樣的劇情,開始讓我覺得,原來老爸的觀點、老爸的想法也許是這樣的。尤其是我老爸無意間一直把我當作他的徒弟,他很多時候會難免有期待「你電路學一定要好啊、你微積分一定要好啊、微處理器一定要好啊⋯⋯」求學時候給我很大壓力,尤其是例題要寫至少三次,我常常寫到半夜。
後來布袋戲的內心戲才讓我理解到當父母對同業的小孩有期待的時候,那種心情不是那麼單純只是得到成就感或是利益。有時候是透過後輩去印證自己的想法,又或者希望提供後輩更多機會讓後輩能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長輩心裡也多少會把一些情感投注到晚輩身上。這種很細膩的感情像是我或是老爸這種憨慢人不要說不會講、不會表達,在心裡整理出來都很難。每天都是「這個系統設計不好」「這個電路概念不夠清楚」「這個軟體寫得可讀性太差」這樣的話題。
布袋戲讓我覺得很厲害的是,布袋戲把對我而言好像在另一個次元的詞彙找出來,然後用表演的形式讓我具體覺得「原來師徒是這樣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後來覺得藝術文化很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藝術就是可以讓很多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
有時候兩個時代兩個價值觀的人,表達上會有落差,我有我的表達方式,他有他的理解方式。我可能覺得我都可以省吃儉用讓家裡比較少負擔、對方可能覺得我讓他擔心的原因不是我能給家裡多少。
有時候我也不是只是為了賺錢才投入某些產業,而是我覺得不斷進步才是接近你專業成就的唯一方法,但是在他的觀點,不只是經驗無法超越時間成長、他想指導我的也許也不只是專業知識這樣單純。
我弟弟在南部工作,更常回家,可能對他來說跟老爸互動又是不同的感覺,也許他覺得老爸有些觀點偏頗;但老爸的立場,他對兩個小孩的教育方式、對待方式不同,有我們沒有理解的想法。
現在買了線上平台當然就更方便了,回家只要人回去家裡登入帳號就能看,不用把光碟帶來帶去,也不會少帶,想回顧經典武戲也不用特別多帶一張光碟。表演的形式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大概就是布袋戲建立於兩代人的溝通橋樑,還有總是被睡過去的文戲。
「啊剛剛他們是為什麼要打?」
「我跟你講,剛剛吼(台語簡介劇情)」
最近刀說異數要出第二季了,我突然很懷念老爸之前有時候星期三會用line提醒我下班要去買刀說。
我常常說我們這輩代溝比較深很可能是全球化的影響,我們的父母經歷過計劃式經濟的年代,而我們卻在面對全球化造成價格戰血流成河、資本主義造成更大貧富差距的年代。兩代之間很多外在環境變了,很多價值觀也因為這些改變而分歧、形成了代溝。對我來說很幸運的是有布袋戲在代溝上面建立了溝通的橋樑,然後才有互相了解的方式。
霹靂一直在隨時代改變自己,全球化、外媒、影音平台興起、娛樂方式更多元,這些也都是霹靂不曾面對過的挑戰,希望能夠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繼續生存然後革新,讓往後好幾代的人,都還能夠因為霹靂而擁有共同的記憶。
留言列表